【2003/02/17 民生報】記者高泉錫/報導
「畢業即失業」是近兩年來社會新鮮人的夢饜,針對大專畢業生求職不易,及部份未再升學高中職畢業生面臨高失業率問題,行政院勞委會及教育部已達成協議,將於今年起進行「教育體系與職業訓練策略整合」,於大四學程規劃就業導向設計第二專長課程,並在高三實施分流教育,為就業學生規劃以就業技能為導向的課程。
近兩年來國際經濟景氣不振,加上全球化影響,台灣產業外移腳步加快、關廠歇業及裁員廠商增加,就業市場出現「最寒冷的冬天」,甫步出校門的社會新鮮人,除部份名校及有專長理工系所畢業生順利就業外,有相當比例的社會新鮮人「畢業即失業」,待業周數甚至接近一年。
根據統計,九十學年度大專院校學生占十五歲以上人口的25.17%,大專畢業生進入職場人數高達二十一萬四千人,但截至目前,想工作而無法順利就業人數高達三萬二千多人;人力專家擔心,這些求職超過一年、一再碰壁的青年,可能因挫折感成為「職場上永遠的逃兵」,成為人力資源浪費,並形成另一種社會問題。
針對大學、技職院校學生,勞委會及教育部將以就業為導向,規劃專精就業課程,其中,對於求職最困難的大學文學、社會、社會、藝術等科系學生,將設計第二專長訓練,在大四學程中規劃二百至三百小時課程,內容包括職場核心能力、電腦應用、外語應用能力等。
針對技職體系電子電機、通訊、資訊、生物等四大類科系學生,將辦理新興重點發展產業科技相關技能專精訓練,在大四學程中規劃一百五十小時至三百小時課程,包括:資訊軟體、多媒體、半導體、無線通訊、光電、航太、生物科技等為主的重點發展產業實務課程。
至於高職學校及高中附設職業類科學生,高一、高二維持基礎課程共同上課,於高三開始分班,升學學生依升學需求授予所需課程,就業班學生將以就業技能為導向,規劃專精就業課程,同時引進職業訓練、合作廠商資源,讓學生一畢業就可順利就業。
勞委會表示,為讓社會新鮮人步出校門、進入企業後立即「可用且好用」,大四及高三就業技能課程,將由產業、教育、職訓界代表研訂課程大綱,並外聘企業界實務師資,或安排學生至企業現場實習,預計第一年將辦理二萬人次,包括高職分流教育五千人、大學院校專精就業訓練一萬五千人,並逐年提高人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