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reer - 鄭百評
2004/01/30
參加具有口碑的進修機構課程,取得專業證照,不但可讓專業能力脫胎換骨,而且在職場上說話的「分貝」,有時還高於一張制式的名校畢業證書。
市面上有許多「白牌」電腦,性能速度並不輸給昂貴的知名大廠電腦,如果能透過行家推薦,消費者就可以挑到便宜又好用的電腦。這就好像非名校學生的能力、專業有時更勝於名校學生,只是缺乏名牌的標籤及一紙懾人的「保證書」。
.證照勝過名校畢業證書
因此,倘若能在夙負聲望的學習機構進修,或考取專業證照,屬於「無印良品」的非名校學生,就如同取得比學歷更具說服力的權威人士推薦一樣,與名校生相比毫不遜色。
事實上,就算是名校生也需要進修及證照的加持,才能維持個人競爭力不墜,對於不是名校出身者而言,更需要靠證照及進修為個人能力加分。在進修機構或補習班的上課內容,以增加實作經驗為主,很能夠扣緊實務界的脈動,結訓後可即刻為企業所用。而且課堂所認識的業界老師、班上同學,往後也可以成為職涯路上的人脈與資源。
進修可以補強原有的核心競爭力或發展第二專長,尤其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產業,很多新技術的發展根本來不及納入學校課程,就必須靠校外的進修機構「升級」個人的專業能力,弭平學術與實務的落差。像資策會教育訓練處、自強基金會、外貿協會等,都是各界肯定的訓練機構,有時這些機構的結業證書在職場上說話的「分貝」,還遠高於一張制式的名校畢業證書。
.脫胎換骨變身搶手人才
這類進修機構結業後,還會舉辦廠商徵才活動,將優秀人才引介給企業,以ITI(外貿協會)開辦17年之久的國際企業經營班(前身為外貿人才培訓班)為例,結訓學生平均每個人至少擁有5∼6個工作機會,即使是非名校生也足以跟名校學生平起平坐。
華晶科技的行銷經理陳志平就表示,「如果沒有進ITI上課,我的人生肯定是黑白的!」只有二專學歷的他,本來打算出國攻讀MBA補強學歷上的弱勢,後來因為家庭因素而決定留在台灣進修。他打敗眾多名校學生考進ITI國際企業經營班,在兩年的時間裡密集地接受國貿專業、英語能力、社交禮儀等訓練,兩年的學生生活不但強化了他的專業,也從中建立自信,在跟各國籍老師的互動中,架構更全面的世界觀。
陳志平結業後,參加ITI與廠商合辦的面試活動,立刻就取得鴻友科技的聘書。擅長開發新客戶的陳志平,第一年就讓公司的業績翻了8倍。陳志平對於產品及客戶的掌握能力一流,但他更清楚如果不是ITI兩年的訓練,他可能連嘗試的機會都沒有。
友達光電研發部門產品設計副理羅長城,自淡江大學物理所畢業後,到大公司求職不斷受挫,直到從國科會、青輔會合辦的「半導體人才養成班」結業,才得以進入半導體產業,再轉換跑道到聯友光電(友達光電前身)做研發工程師,一吐之前求職碰壁的怨氣。
.企業用人的判斷指標
而專業證照的取得,則有利於企業定位非名校學生的能力。例如金控時代來臨,金融從業人員必須取得相關證照才能從事各項業務,從求職者擁有證照的張數、取得證照的難易度,企業判斷個人專業度就有了可量化的客觀指標。
一位企業主管便表示,「在短短幾分鐘的面試中,單位主管其實很難從幾個簡單扼要的問題,精準地判斷出你的專業能力,此時一張專業認證就是個不錯的依據。」尤其在「證照不是萬能,沒有證照卻是萬萬不能」的金融產業,一個擁有10張金融證照的非名校學生,職場能見度肯定蓋過10個血統純正、卻沒有一張證照在手的名校寶寶。
.進軍資訊產業的通行證
資訊產業「認照不認人」的情況更為常見,擁有電腦證照也比名校學歷來得實用,一張微軟、思科、昇陽、甲骨文或Linux的證照,遠比國立大學的光環來得明亮。證照的質與量,往往是個人在職場存活與薪資高低的關鍵因素;無可諱言,證照也讓雇主「分類」求職者時變得更容易。先進修後考照,往往是投入資訊產業的非名校學生扭轉人生的必經之路。
擁有微軟認證應用程式開發工程師(MCAD)的韓琇如,因為考量出路問題,東吳大學微生物系畢業後就決定轉行,她在資策會的課程結束前,就透過廠商徵才活動,順利進入數位金流。而中原財經法律系畢業的房懷安,在國家考試連續3次名落孫山之後,也決定棄法從工,本來完全不懂程式寫作的他,上課期間連睡覺都夢到在「除蟲」(debug),現在房懷安是微創科技的程式設計師,他最滿意的是「寫程式只要照著規則來就一定有結果,比起法律要有成就感多了,」房懷安很得意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。
進修或證照,對非名校學生而言,絕對是報酬率最高的自我投資,誰說鹹魚不能就此翻身?